| | |
课程回顾

七天,与托马斯·希伯尔同行

2018-12-23 作者:常欣
1

缘起

第一次听丽羽谈及托马斯·希伯尔是在去年十月,几位老友相聚北京潭柘寺的夜晚。丽羽指着照片上帅帅的男人说,他是整合心理学的新锐,在德国成立了内在科学研究院,创办了口袋项目疗愈集体创伤,听着他的toning唱诵直达心底最幽暗的角落,看着他的眼睛里透着悲天悯人的巨大慈悲。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我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呢?



丽羽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和同学组织“同一个太阳,同一份温暖——怒江暖冬公益活动”,于每年秋天在深圳发起,募集几十吨的衣物、棉被、文具、书籍、乐器、体育用品等,运往云南怒江峡谷,精准发放到山区学校,匹配不同年级孩子的身型、鞋号等。广阔的怒江流域由于贫穷,既有桥梁非常少,交通通达性很低,很多地方的村民和学生需要坐溜索到对岸,因此捐赠物资无法抵达更加偏远的怒江峡谷。所以丽羽和深圳的同学们发起活动募集善款,建造了“怒江行云桥”。我没有去过怒江,没看到那座桥,可是那一刻,这座桥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正如胡因梦老师所言:中国的苦难历史需要深度疗愈,地球的创伤需要跨种族的愈合,而发愿做这件事的人,值得被认识被了解。丽羽正在搭建的这座东西方心灵的桥梁,我可以为此做些什么?anything,是我冒出来的第一个词语。接下来的时间里,在负责上海站讲座的落地过程中,我结缘了许多从未谋面的朋友,当了解到托马斯·希伯尔所做的工作时都赞叹不已,并且愿意为此不遗余力地支持。同频共振的效应,深切体会到轻松不费力的创造,也深深地感谢每一位共创的朋友。



筹备过程中的各种发生与看见暂且按下不表,转眼之间来到4月18日深夜,北京大学博雅酒店,距离托马斯·希伯尔的航班到达北京机场还有不到5个小时,小伙伴们还在review托马斯行程的每一个细节,这注定是个充满期待的不眠之夜。



2

I'm always here

见到托马斯已是19日中午时分,北师大东门,空气中弥漫着泡桐花的香气,远远的一群人中因为他的海拔高度一眼就能看见他,亲切如邻家大男孩。“旅途辛苦了”,我寒暄道,“I'm not travelling,I'm always here”. 我没有在旅行,我一直在这里。第一次与托马斯·希伯尔连结的那个瞬间的感动,至今深深铭记。活在当下,曾经无数次的听到看到的话语,就在那个瞬间,映入我心。并没有必须抵达的别处,从特拉维夫到北京的每一刻每一秒,我只在这里,here and now。



午餐是在北师大的兰蕙餐厅,与参加下午整合心理学与集体创伤疗愈圆桌会议的专家们。



朱彩方博士是我在超个人与整合心理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去年5月与朱彩方博士参访哈佛神学院200周年庆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老师作为哈佛神学院的毕业生代表,在无宗教派别的教堂里为大家表演太极时所呈现的东西整合大时代下中国人的自尊与自信深深感动着我。老师归国后开办内外讲习所倡导安住与沟通,与托马斯·希伯尔的透明沟通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我同桌的是托马斯·希伯尔的助教,Robert和Sonia夫妇,60多岁,他们来自美国纽约曼哈顿,跟随托马斯·希伯尔学习十多年。席间我们轻松随意的聊天,聊我的家乡西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聊我工作生活的上海,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Sonia听到我来自上海,眼睛一亮,“我是犹太人,你知道二战中上海帮助犹太人的事吗?”我点点头,对于这段历史我也只是模糊地知道只言片语。Robert紧接着说:当全世界都对犹太人关闭了大门,只有中国敞开了大门。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地撞了一下。Sonia举起一杯白开水,调整了自己的姿势,郑重地敬向我:我代表犹太人民,感谢中国人民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的眼泪瞬间奔涌而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巨大力量所冲刷,于我个人而言,从未曾亲历那段历史,却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感受到从没有过的深深哀伤,我明了那并非我个人的有限经验,那是一段沉重的集体创伤。Robert和Sonia紧紧地拉住我的手,陪伴我经验这个哀伤,在这个春日的午后,猝不及防地,我经验到了跨越种族,跨越时空的一体意识,也成为我对于托马斯·希伯尔所做的集体创伤疗愈工作的初体验。



3

《道德经》回家之旅

夜晚,北京大学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巨变时代下,回归内在创造力》托马斯·希伯尔主题演讲:回溯文化基因-道德经回家之旅,王大惟先生、邰謐侠博士与托马斯·希伯尔东西碰撞,老子永恒智慧超越时空国界,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在空间的深处。托马斯·希伯尔随身携带一本《道德经》的小册子,他借这本小书做了“无中生有”的生动比喻。当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你看的是一张纸,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的心智完全卷入在书表达的意义上面。是否你还记得你读到的词句写在纸上,而它们的存在,是页面的空间给予的,没有空间就没有存在。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如果没有空间,反思不光针对我们自身,也涉及到他人。对话的嘉宾邰謐侠博士同样是外国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是《道德经》图书馆核心成员,看到台上两位外国人为推动道德经永恒智慧所做的研究和努力,身为一个中国人更觉任重道远。


翌日上午的采访人王珲老师是《心理月刊》创始主编,启迪了无数心灵内在探索的好杂志,后来创办十分心理,亦致力于为忙碌人士打造一个幸福情绪的体验场,让更多忙碌的人“在行动中遇见幸福。”王珲老师对托马斯·希伯尔的采访就在北大博雅园的草坪上进行。“我们谈得聚精会神,那段时间仿佛整个空间里只有对话本身。就是这种感受,我理解了他所说内在空间的拓展。那是一个非常真切的充满流动性的体验。”王珲老师如是说。



另一位采访人张涵予女士,她创办的“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公号拓宽心灵感知维度,聚焦内在成长和生命探索的内容。与涵予相识是因着共同推动印度迪帕克博士的整体医学自然疗法的普及,如今斯人已去,我们仍在上下求索。在采访中她提出了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创造出一个更大的觉知空间?



托马斯·希伯尔的回答非常落地,创造空间最主要就是聆听,如果每天可以抽出10分钟时间练习,倾听我们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聆听就会提升你的觉知,聆听的时候会投注我们的关注力,只要创造10分钟的空间就很好,当然时间更长会更好。如果每天都能练习,那就像酒店的空调系统一样,会带来新鲜的空气。沉思、静默,就像给我们的心灵淋浴一样。



4

海纳百川,两辆高速行驶的列车

不同的购票时间购票渠道,竟然与托马斯·希伯尔和几位外国助教订在了高铁同一个车厢前后排,只能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抵达上海虹桥已是深夜,温润微凉的风和元气满满的鲜花女孩都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19日上午的采访邀请了几位老友,都曾经在商界叱咤风云激流勇退转入生命实相的探索,悟空心灵花园的汪涌,上海共同家园公益基金的段旭虎和轻生活的胡海。他们在与托马斯·希伯尔的交流之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他的灵魂象是一位隐者,极其安定、平静,用内在智慧看清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个体人类和集体人类心中痛苦、创伤的来源。



他又是一位全然的入世者,把自己的那份“看见”与“明白”清晰地传递给正在混乱、迷惑中探寻的人们,他的洞见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生命源头的指引和鼓舞。



与托马斯·希伯尔的面对面,我能体会到他内在的那份清澈与透明。他对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来自于内在的那份寂静,他的思想、公众表达最终也指向每个人内在的寂静。他把他自己的那份对本源的透彻理解展现给来到他面前的人,人们会被这份能量所包围,看清自己的困境,内在升起一种当下即刻融入生命流动的释然与解脱。



我体验到托马斯·希伯尔的深邃和丰满。深邃来自于他深层的安定与宁静。丰满来自于他与大众自然的连接,都可以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传达真理。


上海站的讲座位于美丽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园,在这个培养了许许多多中国商界精英的地方,如何突破天花板,回归内在创造力,托马斯·希伯尔与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孙时进教授和U.lab中国创始人徐莉俐女士共创了一场有关内在科学与领导力的思想盛宴。对一些身居领导岗位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以身作则。托马斯·希伯尔提到在与麦肯锡等咨询公司合作中,看到许多公司设置了变革方案,但最后却行之无效。很多变革的项目并没有看到蜕变,因为这种蜕变是很深刻的过程。只有当我们内在的能量转换,才能转变外在。很多变革没有到达那个深度,与领导者是否能够安住于自己的身体并且言行一致,发展出有创造力的关系场域息息相关。


关于发展有创造力的关系场域,我特别喜欢托马斯·希伯尔所做的这个高速列车的比喻:



想象有两辆列车在朝一个方向高速行驶,一个列车时速200公里,另一个列车时速150公里,当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坐在另一个列车上的人,因为速度太快了,但是如果两个列车的时速都是200公里的话,你们甚至可以打开窗户,跟坐在另一个列车的人去对谈,因为你们是相同速度前进的,这个就是关系,我们都是相同的速度前行,我甚至可以在跟另一个人一起喝茶,我们能在两个列车之间加一个小桌板,并放上茶具跟他们交流。这样的关系真的好美。


感谢三合院的小伙伴们,以及为本次活动倾注了大量心力的中欧女性领导力项目和杉树公益负责人陈瑶女士和伙伴们,虽然托马斯本次上海站的活动只有一天的时间,我们一起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将许许多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过程就是一趟内在创造外在显化的美妙旅程!



5

How old are you fear?

星夜兼程赶到深圳,一大早就是《拙见》田延友在美丽的自在园的采访,高品质的思维碰撞直接引发了托马斯·希伯尔将谈话集结成书的冲动,非常期待!



深圳站的讲座位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公益行者陈行甲老师与风里博士非常风趣幽默,进入到问答环节亦是相当精彩。一位抑郁症的朋友提到自己经验到的巨大恐惧,请问托马斯·希伯尔要如何处理。托马斯·希伯尔从对谈嘉宾的座位中站起来,走到讲台的最前面,面向这位提问者,那份关切融合在他的语言行动和能量场域中。托马斯·希伯尔首先鼓励了提问者的勇气,当我们遇到危机通常都会把它藏的好好的,然后再继续创造新的危机。当我问在场10个人恐惧是什么,我们会听到10个人有各种恐惧。恐惧有如电台一样,是有演变的,当我们以身体去觉知时,就可以借助共同调节到自我调节,将恐惧下载下来。协调神经系统去了解,How old are your fear?恐惧是连结的情绪,我们在恐惧中相遇。与人的连结,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许多在场的人都带着临在、协调、慈悲心、同理心去跟你讲话,而且我们对你的问题感兴趣,我们就变成了一个吉他的共振体,现在你就是吉他上的弦,我们就是共振体,这就意味着你打开脆弱的窗口,我们房间当中所有的能量、临在、潜在、智慧、智能都是能为你所用的,而这是如此的有威力。这一刻,我感受到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脆弱在这个宏大的疗愈场域中紧紧连结,而每一个人又都成为我源源不绝的资源。托马斯·希伯尔的语言既深刻又简单,他的清澈让我看见自己,并且不由自主地融入生命的流动中。


最后一个问题来自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她认为这个世界是三维的,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维度,想问托马斯·希伯尔老师有没有去过第五维度或者第六维度?这个很棒的问题赢得了现场近千名观众的持久的掌声,为我们的时代拥有这样年轻的新生力量而喝彩!高维体验是冥想的科学,让我们一起打开内在空间的天花板,看看屋顶上面的天空是怎样的?



6

Inner Science, Inner Space

透明沟通的工作坊,是从清晨的身体苏醒和托马斯·希伯尔的唱诵冥想开始的。



当一个人试图经常去觉察自己的身体、能量和意识状态及其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僵硬地用各种宗教、道德或其它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具备内在科学的一些基本意识。只是,几乎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在某种价值观的主导之下,在一定的人生阅历当中形成的。与此种价值观或人生经验拉开距离,努力从一个更宽广的人性角度来认识自己,无疑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和挑战。



两天的时间里,托马斯·希伯尔充满智慧洞见深入浅出的讲解,身体能量的感知练习,Toning唱诵的高频引导,都在为我们打开内在空间,进入临在的品质。


托马斯·希伯尔在透明沟通的工作坊中多次提到这张图,这也是透明沟通的精髓所在,即关系中建立的身体(Body)/情感(Emotion)/思维(Mind)/直觉(Intuition)/内在空间(space)的全方位沟通。而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与自己的身体/情感/思维/直觉/内在空间的连结,没有这个作为基础,想要与他人发展透明沟通几乎不可得。因此,觉知到内在的破碎化,在各个面向打造和谐,是需要做许多内在的工作的。


我的体悟,托马斯·希伯尔不仅提出了透明沟通的架构,更加示现了透明沟通落地于生活的可能性。工作坊中,因为场域的开放与流动,一位同学分享自己虽出身富裕然而童年被忙碌的父母情感忽视的痛,引发出一位家境贫寒的同学压抑多年的卑微与愤怒,进而联动一位送女儿留学英国的母亲的触动,原来她给的都不是女儿要的,接着又一位同学因为这一系列的联动而焦躁自己的时间被占用,以及作为观者的我们每一位的起心动念。活脱脱的一幅人间众生相,托马斯·希伯尔随顺每一个当下的发生,不着相于故事,让我以全观的视野清晰透明的看见每一个生命,相当殊胜的体验。


接下来,我想再谈谈这之后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些小事。



从深圳返回上海的那天,上海雨️,航班延误数小时,觉察自己的内在空间特别的安住,不但没有焦躁,竟然还有点儿小小的开心,正好可以坐下来吃点东西。并没有一个必须要抵达的别处,每一刻,我只在这里。对面的那位老总在用微信语音交代他的秘书,下一次为他值机的时候,直接把登机牌打印好给他,以节省他的时间。暂且不表做好一位秘书的技能,在10秒钟可以自助打印出登机牌的如今,这位老总是要有多忙才会想要抢回这10秒的时间?



隔壁的IT精英,旁若无人电话会谈了半小时,让我对于他接下来的项目和融资计划一清二楚,而他对于在公共空间干扰到他人毫无觉察。处于组织Hierarchy上层的领导者,出于责任成功价值感等各种可能的理由,持续填满自己的内在空间,你会发现他永远都不在:面对同事时在想着下一场的会谈,面对家人时想着还没解决的工作,身体已经很疲劳了还要强打起精神抖擞面见投资人。也许短期内可能会呈现繁荣的景象,然而长期的对于自己/同事下属/家人的B(body)E(emotion)M(Mind)S(Space)的无觉,必然会制造出繁忙的外在空间和紧张的关系,爆发也是迟早的事:身体,家庭或者事业。



面对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焦躁的人心,是时候清理自己的内在空间,因为,没有人可以侵占你的时间让你觉得浪费时间,也没有人可以侵占你的空间让你觉得受到束缚,你心中的焦躁与愤怒并不是那个外面的人带给你的,真正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给自己空间。下一次再见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相互问候:Hi,你在吗?


隔天早上起来,随手翻开托马斯·希伯尔的《平常即奇迹》,这段文字就跳了进来:



让情绪成长起来。成长意味着,我可以接纳我的情绪,平静地感受它,不必为了寻找情绪的出口而把自己封闭起来。若我因为恐惧而将自己和情绪对立起来,我也就和世界对立了起来,这样我就会突然生出孤独感,然后告诉自己:我被孤立了,没有人喜欢我。所以接纳的意思就是,我接纳外界所发生的事,也接纳它让我产生的情绪和感觉,接纳这个过程,也接纳我对此作出的反应。这么理解,我就能在和世界相处的过程中把握住一个合适的度,生出一种和谐的关系。



突然间,对于自己时隐时现的孤独感隔离感,有了确切的归处。




7

一念之执,随风飘散

昨天中午与两位老友分享我在与托马斯·希伯尔同行一周里面的感动,场域仍然在流动中。我谈起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小小困惑,就是在热情的投入生命的过程中,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小小的地方,看着这一切,觉得这一切都不是真的。老友引导我连结那个小小的核心,温柔地看着它,那个我一直不敢触碰的地方,当我更加走近时,我看见了我的恐惧,害怕自己就此烟消云散的恐惧,当我认出它来,眼泪亦不可抑制地夺眶而出,而更加神奇的是,那个小小的核竟然也就慢慢地散开,我并没有消失,I'm everywhere. 


许多人的明天都只是昨天经验的不断重复。托马斯·希伯尔提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出生都不是一张白纸,我们拖着原生家庭/族群/集体意识的巨大行李箱走过了一天又一天,能否,觉知与放下,成为一个不留痕迹的人。



托马斯·希伯尔中国之春系列活动划上完美句号。7天里,北上深三地高强度的工作,常常是夜班机飞行半夜到达,清晨就开始了采访与教学,稳定而高频的工作状态让人叹服。作为国际整合心理学的新锐,托马斯·希伯尔所传导的智慧洞见,涵盖了内在空间,关系,教育,领导力等许多方面,以浅显生动的语言诠释终极究竟的真相,更有每日toning唱诵带你进入高频的full possibility。这样临在的意识觉醒者如一滴水滴引发层层涟漪,我有幸全程参与了这个美妙的内在探索的旅程,并且以文字记录了些许我的看见与感动,借用Sonia送给我的托马斯·希伯尔的祈祷文感恩遇见:I'm here and I'm available. 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期待在向内看向外走的整合道途中与更多朋友相遇!